地质学论文_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洞穴层

2022/05/12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塔河油田原始地层及对比

1.1 不同岩石可溶性差异

1.2 地层岩性及对比

    (1) 鹰山组(O1-2y):

    (2)一间房组(O2yj):

    (3)恰尔巴克组(O3q):

2 野外顺层岩溶洞穴地质特征

2.1 小型溶蚀孔洞顺层溶蚀及岩性控制

2.2 古暗河管道型溶洞顺层延伸及热液充填

3 油藏洞穴储层识别和洞穴对比

3.1 洞穴测井识别

3.2 洞穴连井对比

    3.2.1 第1洞穴层

    3.2.2 第2洞穴层

    3.2.3 第3洞穴层

3.3 地震反射特征与层对比洞穴

4 层状洞穴结构及形成机理

4.1 层状洞穴结构特征

4.2 洞穴形成机理

    4.2.1 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水渗流通道的物质基础

    4.2.2 饱含CO2潜流带岩溶水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

    4.2.3 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流带迁移控制洞穴层状结构

5 结 论

文章摘要:随着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层状洞穴储层结构特征和流体同层连通特点逐渐被学者重视。层控岩溶结构、形成要素和过程等是本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原始地层组构对比和野外溶洞特点,认为:塔河奥陶系岩溶层具较好的对比标志层和岩性差异,为层状岩溶洞穴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野外顺水平层理多层溶洞和受控于层理缝的管道型古暗河等地质现象,证实了层控岩溶普遍存在。在岩溶洞穴单井识别、连井测井对比、单井动态及地震波形特征的基础上,以典型溶洞带为例,识别出3个主要洞穴层,建立了全新的3层洞穴储集体地质结构剖面:第1层洞穴以砂砾岩充填为主要特点,第2层洞穴呈现洞穴规模大且泥质充填严重,第3层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岩溶地貌高地。运用现代岩溶理论,探讨了层控岩溶的形成机制: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潜流带岩溶水(饱含CO2)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岩溶古地貌控制同层洞穴的横向差异;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水面水位垂向带迁移控制洞穴的岩溶期次及层状结构。基于各岩溶要素认识,构建了层状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193

论文分类号:P618.13

上一篇:地质学论文_重庆市岩溶泉发育特征与流量控制机
下一篇:地质学论文_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准层状岩溶角

Top